山东夏粮单产水平和总产增量均居全国第一
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2025年夏粮生产数据,山东夏粮播种面积6044.4万亩,居全国第二,占全国15.2%,同比增加8.1万亩;单产达452.8公斤/亩,居全国第一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.2倍,同比增加2.7公斤;总产达547.4亿斤,居全国第二,占全国18.3%,同比增加4.1亿斤,增量全国第一。[详细]
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2025年夏粮生产数据,山东夏粮播种面积6044.4万亩,居全国第二,占全国15.2%,同比增加8.1万亩;单产达452.8公斤/亩,居全国第一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.2倍,同比增加2.7公斤;总产达547.4亿斤,居全国第二,占全国18.3%,同比增加4.1亿斤,增量全国第一。[详细]
近日,省农业农村厅、省科学技术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卫生健康委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《关于促进全省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提出要不断提高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,构建具有齐鲁特色的北方道地药材生产高地。[详细]
“在科企深度融合、育繁推一体化模式下,我们育种单位通过鲁研公司遍布黄淮海冬麦区生产一线的广泛触角,第一时间获得种植户的反馈,使得我们的育种目标能够紧跟产业和市场需求,育出来的品种也更受农民欢迎。”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曹新有说,现在新品种往往在审定之前就能通过公司安排扩繁,一经审定就能快速上量,较普通品种授权转化方式,能够提前2—3年实现大面积推广,审定与推广实现了无缝衔接,从成果到应用大大加速。[详细]
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,为持续推进大规模农业机械报废更新,我省进一步扩大报废补贴范围,在原政策规定的拖拉机、播种机、联合收割机、水稻插秧机、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、机动喷雾(粉)机、机动脱粒机、饲料(草)粉碎机、铡草机、旋耕机、秸秆粉碎还田机、犁、深松机、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、谷物(粮食)烘干机15个农业机械报废机具种类基础上,将水稻抛秧机、田间作业监测终端、色选机、磨粉机、田园管理机(微型耕耘机)、打(压)捆机、茶叶揉捻机、大蒜收获机、花生摘果机、农用水泵、薯类收获机、青(黄)饲料收获机等12个机具种类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。[详细]
近日,2025年全省绿色食品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,旨在集中展示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成果,推进绿色食品更好走进千家万户。活动现场,40余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展销,产品涵盖果、菜、茶、食用菌、畜禽、饮品等初级产品及加工品,受到现场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。企业代表发起“牢记安全责任,坚守绿色品质,打造绿色品牌”倡议。[详细]
目前,已举办7次环湖葡萄节,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3000万元,还建设625米葡萄长廊和1500平方米的库区移民文化展览馆,发展了民宿、研学、采摘、生态观光等多元业态,村集体经济也从2014年的零收入达到现在的240万元,村民去年年均收入3.6万元。[详细]
目前,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草莓、樱桃、鲈鱼养殖三大重点产业,“循环”理念在各产业间体现得淋漓尽致:工业余热通过管道输送到日光温室、玻璃温室及淡水鲈鱼棚;鲈鱼养殖产生的代谢物,经过加工用作樱桃的养料;鲈鱼的鱼鳞、肝脏经过发酵做成有机鱼蛋白,是草莓的绿色营养肥;樱桃修剪的树枝、草莓剩余的基质,都可以用来制作肥料,不同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互动。[详细]
近日,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对《规划》进行解读。根据《规划》,到2027年,山东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,更高水平的“齐鲁粮仓”基本建成,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;到2035年,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,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,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。[详细]
为进一步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,日前,省农业农村厅启动2025年全省提产增效促发展“十百千万”农机推广大行动,主要围绕主要粮油作物提单产、特色经济作物增效益、畜牧水产养殖、设施种植等产业高质量发展,在全省主推十类农机化关键技术、举办百场农机化技术推广活动、展示演示千台(套)先进适用农机装备、培训万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等各类农业生产从业人员,全方位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整体效能,促进农机化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推广应用。[详细]
省政府新闻办3月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山东深化粮食收储工作改革创新,聚力建设更高水平“齐鲁粮仓”情况。记者从会上获悉,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量1142亿斤,连续4年突破1100亿斤大关;全省收购粮食4017万吨,粮食购销总量达到1.65亿吨。近年来,山东统筹推进粮食购销、储备、监管联动改革,基本形成放得活、储得好、管得住的粮食安全保障格局。[详细]